银行理财要当心 警惕假结构性存款
“保本保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褪去,结构性存款一时间成为银行力推产品。不过老百姓们在理财时就要多留个心眼了,警惕银行销售人员打着“结构性”的名义销售假结构性存款。
随着大资管新规的落地,银行“保本保收益”理财产品也已风光不再,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存款”,成了大家的理财新宠。不过新宠归新宠,宠过头了就是风险了。
以中资全国性4家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为例,据央行最新数据,2017年全年,4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新增规模增加了1965.72亿元,至14390.36亿元。到了2018年,结构性存款规模进一步扩张,截至2018年3月末,上述4家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近2万亿元。换言之,仅2018年第一季度,结构性存款规模新增高达5564.19亿元,远超去年。
结构性存款,就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将投资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而假结构性存款,就是在“刚性兑付”上做手脚,以那些基本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为基础的存款,变相“高息揽储”。
据了解,银行在结构性存款的设计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性,可以在行权条件、利率设计等方面灵活选择,而所谓“假结构”即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即将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成内嵌单向触发行权的高息产品。
以某银行330天挂钩SHIBOR利率的结构性存款为例,根据产品说明书,在观察期内,若3个月SHIBOR值在本产品整个观察期内均小于等于15%,则投资者将获得的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2%;若3个月SHIBOR值在本产品观察期小于等于15%的工作日天数为12天,则投资者将获得的最高年化收益率2.6%。
但纵观SHIBOR值的历史数据,从2007年1月4日SHIBOR利率正式运行开始,3个月SHIBOR值甚至从未突破10%。这也意味着,3个月SHIBOR值在本产品观察期小于等于15%的工作日天数为12天概率极低,这款名义上挂钩SHIBOR利率的结构性存款,基本上从购买日起就能锁定5.2%的高息。
“现在3个月SHIBOR利率都在4点几左右,基本不可能大于15%的,你可以放心买。”
变相高息揽储
再以某股份制银行挂钩美元兑港元最终汇率水平的一款结构性存款为例,产品说明书显示,这款产品设定的汇率区间为(7,9),即汇率区间下限为7,汇率区间上线为9。在观察期内,如果美元兑港元的最终汇率位于汇率区间内(不含边界点),则到期时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为4.35%(年化收益率);如果美元兑港元的最终汇率大于等于汇率区间上限或小于等于汇率区间下限,则到期时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为2.6%(年化收益率)。
3月15日计算利息,要以3月29日的汇率为准,美元兑港币汇率是7到9之间,而香港特区政府目前实施的是类固定汇率制度(维持汇率在7.75到7.85之间)。
简单来说,只要2周内香港特区政府没改变汇率制度,美元兑港币汇率就一定会落在7.75到7.85之间,也就是基本确定就是给5%的收益率了。这也意味着,美元兑港元的最终汇率大于等于汇率区间上限或小于等于汇率区间下限的情况也属于概率极低的“黑天鹅事件”。
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发布文章“结构性存款快速扩张引发监管猜想”。
专家表示,结构性存款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虽有相关法律对结构性存款的发展作出指引,但尚无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法规。相信伴随着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发展,未来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政策出台将是必然。
一位接近监管人士表示,相关结构性存款的监管规则正在讨论,或将很快出台,规范现有市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