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入进展阶段理论的解析前提

邓宁长期从事国际投入和跨国企业问题的研究,并于70年代中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国际出产折衷理论。邓宁认为,造成跨国企业对外投入的基础与动因可概括为三类优势:即企业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对外投入行为正是为了实现和利用这三类优势。

一个国家净的对外投入状况,是通过该国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入总额与外国企业在该国境内的直接投入总额之差来反映的。国际出产折衷理论认为,无论考虑的是累积投入存量,还是随时间变化的资本增量变动,都是由三类优势所决定的。

第一类优势是该国企业拥有或设法拥有至少是其它外国企业不能以此优惠条件拥有或设法拥有的资产或专利。由于这类资产被认为是由该国的企业所寡占的,并且至少有一部分有可能被出售给其它企业(Lall,1980),因此被称为所有权优势。第二类优势是拥有这类资产的企业把这类资产的使用内部化,或把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其它国家的企业而受益。这种内部化优势反映出与作为资产调节和配置的市场机制相比,体现了跨国企业科层制度所具备的效率水平。第三类优势是该国的企业发现把它们的所拥有的任何一部分出产设施转移到该国以外实行直接投入的获利程度,这取决于该国区位要素禀赋的条件。

毫无疑问,企业三方面的优势不能分别单一地用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入行为,企业唯有在同时拥有这三类优势时,才可能实行对外直接投入。邓宁利用国际出产折衷理论重新说明了在一个国家特定的经济进展阶段,这三类优势对该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入的作用,以及这种状况的变化程度所起的重要性。在任何状况下,一个国家的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越大,把所有权优势实行内部化的激励就越大,这样就越想在国外利用这些优势来实行国际出产。正由于这样的原因,假如一个国家拥有与之相应的条件,如各种优惠政策以及良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它就能吸引外国的直接投入。这样我们也就能在一个动态的解析框架内来说明国际直接投入的原因,即某一个特定国家对外或对内投入状况的变化,可用该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变化以及该国区位资源禀赋的变化这几方面作出解释。

尽管解释国际出产的三优势理论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但是从三者的概念性阐释来说,又必须对它们分别实行解析。显然,区位确定和跨国经营是一国企业在对外实行投入行为所作出的选择形式,而从理论上来看,至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对此作出系统的解释。就所有权优势而言,可以是由企业内部引起的,譬如企业所实行的产品出产的多样化技术创新等;也可以通过购买另一个企业来赢得所有权优势。可见,所有权优势无论是通过内部化还是外部化。都能增加企业收入,诸如专利权、商标以及营销经营管理就属于这一类。而另一种所有权优势是就企业范围的内部化而言的,它是通过企业科层经营的产物。例如,同一企业的产品加工一体化在区别的国家的分支机构实行,国际性出产的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的实现就成为获取内部化的收益的紧要方式,并能够以此来确保其对投入和市场的垄断。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跨国企业经营多样化水平越高,通过内部化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就越强。从这一点来看,这种内部化范式更能解释一国企业出产的国际化程度。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