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基金窦玉明:公募基金和私募对冲基金的跨界竞争
今天的主题是跨界与创新,竞争力再造。按照要求,我想谈谈公私募的跨界竞争和公募基金的竞争力再造问题。
近几年私募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增长很快,增速超过了公募基金。大量公募基金经理流向私募。还有不少公募的销售及中后台人员转向私募基金。来自客户层的竞争也很激烈,很多高净值客户投资了私募基金。
这些都给公募行业带来巨大压力。公私募之间的竞争,逼迫基金公司在投资业绩、客户服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不断改进,期望给客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利益。
公私募跨界竞争
首先我想谈谈公私募的跨界竞争问题。
中国的私募基金大部分以二级市场投资为主策略。从这些私募的投资目标、费率、策略和目标客户来看,比较接近国际上的对冲基金。因此,今天我主要谈谈公募偏股类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之间的竞争关系。对于不是定位于对冲基金的私募基金,不在以下的讨论范畴。
从发达国家市场来看,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有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更多是错位竞争,两类产品的差异性很大,竞争的结果是各自都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在国内,很多客户并不清楚偏股类共同基金和股票策略对冲基金的差别。对冲基金的策略非常多样化,很难一概而论,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做些简化,力求从总体上帮助投资者厘清区别,若从学术角度看有所疏漏敬请谅解。
在我看来,偏股类的共同基金和股票策略对冲基金主要有五方面差别:
- 投资目标不同:
共同基金追求相对回报,也就是力求超过股票市场指数的回报,争取在牛市的时候比指数挣得多些,在熊市的时候比指数跌的少点,长期下来,由于指数是向上的,所以,也会取得很好的正回报。而对冲基金追求绝对回报,争取和股票指数没有相关性或者相关性比较低的回报,就是不管股市是牛还是熊,都要给投资者挣钱。
- 实际的投资收益不同:
从发达市场的数据来看,共同基金的累积收益率远高于对冲基金。
2008年,巴菲特和美国著名的Protege合伙人公司总裁特德·塞德斯打赌, 约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比较谁的投资方法能在今后10年获得更好回报。巴菲特选择了美国先锋集团旗下标普500指数基金。塞德斯则选择了他认为最好的一组对冲基金。2015年2月12日,塞德斯在CFA Institute撰文提前认输。巴菲特选择的基金自2008年以来盈利63.5%,而塞德斯的“对冲基金组合”策略给投资者的回报率仅有19.6%。
在中国,相比公募基金,对冲基金在收益率同样不具备优势。2012年,仅28%的私募对冲基金战胜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平均水平,2013年和2014年,这一数据分别为37%和55%。今年一季度, 1484个偏股策略对冲基金平均回报为23%,而偏股策略公募基金的平均回报达到25%。
我认为,对冲基金在长期收益上难以战胜公募基金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对冲基金在投资策略中力求剔除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而股票市场长期是向上波动的,把一个向上的波动剔除了,对收益率的影响长期看一定是负的;另外,对冲基金的收费更高,因此,如果纯粹比长期收益率,对冲基金很难战胜共同基金。
- 风险不同:
如果对冲基金长期收益率低,为何还有那么多的投资者涌入对冲基金?
因为总体来说,对冲基金的风险更低,我认为这才是对冲基金对客户的真正价值所在。对冲基金尽量剔除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股市大跌时,可以做到跌得很少、不跌甚至盈利。所以,对冲基金在牛市中输给共同基金非常正常。真正的挑战是在熊市里,私募对冲基金经理们能否兑现绝对回报的承诺,亏很少的钱甚至挣钱。
- 容量不同:
共同基金的潜在容量是对冲基金的十倍以上。对冲基金是个零和游戏,其收益主要来自于其他专业技能不足的投资者输的钱。而这部分噪音投资者的数量和资金有限。随着对冲基金数量的快速增长,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并引发收益率下降。
而共同基金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票市场长期上涨,其容量上限是整个市场的市值。一般而言,共同基金的潜在容量是对冲基金的十倍以上。
规模是对冲基金投资回报的杀手。国内的私募对冲基金经理已经开始面临规模增长带来的业绩挑战,在适当规模停止申购或许是个明智选择。
- 目标客户不同:
共同基金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中小投资者,而对冲基金目标客户是富裕人群或专业机构。
综合以上五点,我认为,公私募之间是一个良性错位的竞争。竞争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最终结果是两者可以共同发展壮大。
再造公募竞争力
接下来,我想谈下公募基金的竞争力再造问题。虽然公募基金过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投资者带来了不错的回报。但作为一名公募从业人员,我非常希望行业可以发展得更好。因此,仅从个人观察角度提出一些行业问题供大家讨论。
首先,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够理想。总体来看,公募多采用代理人结构。不论股东代表、董事还是高管,都不是企业真正的所有者,而是代理人。这一治理结构带来短期化问题。公募基金的发展战略、阶段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和团队培养等,都过于短线。而资产管理行业则需要长期耕耘。
比如,培养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至少要十年,包括五年以上的研究和五年以上的投资管理经验。而对于只有三年任期的总经理来说,能否花费十年时间去培养一个基金经理需要慎重考虑。所以,如何改进公司治理结构,让相关利益人都共同着眼于长远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是公司文化和组织架构。随着行业发展,基金公司的文化和组织架构有层级化的趋势。科层制的组织架构带来的层级文化与优秀基金公司的文化相悖。我们去国外优秀基金公司考察时发现,他们非常崇尚平等。平等可以促使信息在公司内快速的流动,帮助团队内部人员顺畅交流,并快速做出正确决策,而科层制则不利于信息自由流动。在我看来,这一体制适用于政府或者某些行业,但在资产管理行业不大适用。
第三点是激励制度。优秀资产管理公司应该根据按价值贡献分配收入,而非职位高低。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欧基金通过员工持股、扁平化的组织和事业部的分配激励制度进行了改进,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我们愿意跟大家分享,更愿意看到公募基金的同仁们从各自角度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互相借鉴,共同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成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可以信赖的理财专家。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窦玉明 整理:刘明)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中国基金报
交易技术, 交易策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