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的策略介绍
基金的投入策略虽然千变万化,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投入策略(activeinvestmentstrategy);一类是消极或被动的投入策略(passiveinvestmentstrate—gy)。采用积极投入策略的基金是想通过积极的组合经营管理和市场时机的把握来获取高于市场平均收益(即市场指数)的回报;而消极的投入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长期而言,持续战胜市场指数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复制市场组合,争取获得同市场指数相同的回报。
这两种迥异基于投入者对市场效率(marketefficiency)的区别认识,由此也产生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marketefficiencyhypothesis)。认为市场定价有效率的投入者倾向于支持被动的投入策略,而认为市场定价失效的投入者坚持采用积极的投入策略。
积极和消极的投入策略有很多区别之处。紧要表现在:①投入组合的构造上;②证券的交易;③投入组合的监测。在投入组合的构建上,积极投入一般采取主观判断作为决策的依据,而消极投入往往根据一些客观与简单的规则。积极投入的证券交易一般较为频繁,而消极投入一般采用程序化的交易,交易次数较少。由于消极投入需要复制指数,凶此必须不断监测组合的表现,以确定组合的跟踪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一.积极投入策略
采用积极投入策略的投入者一般会用两种方式构筑投入组合。一种是自下而上(hot—tomup),另一种是自上而下(top—down)。白下而上的组合构筑方式,紧要关注对个别股票的解析,而对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周期波动不很重视。经营管理人紧要通过基本解析的方式,来预测股票的未来收益,然后根据股票所处的行业及其他一些参数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通过比较股票的内在价值和现行市价决定是否要将股票加入组合。最后的组合是满足这些选股条件的个别股票的集合。大名鼎鼎的美国投入家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和基金经理彼得·林奇(PeterLynch)等采用的就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投入策略。自下而上投入策略的特点是股票个数较少,而行业分布较不均匀。
同样地,积极投入的投入经理还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投入策略来构筑投入组合。采取这种投入策略的流程是:首先,基金经营管理人将对宏观经济的环境实行评估,并预测经济前景,在此基础上决定资金在资本市场区别部分之间的分配,特别是有多少以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持有。对于被允许投入债券的基金经理来说,首先必须决定资金在股票、债券和现金等价物之间的分配,这一历程就是资产配置阶段(assetallocation);第二步,经营管理人必须决定如何在股票市场的区别板块和行业之间分配资金,根据预期的经济前景,基金经营管理人对股票市场各个板块和行业实行解析,从而选出那些可以获取最高收益的市场板块和行业实行重点配置(overweight);最后,在决定了板块和行业的资金分布之后,再决定在每个板块和行业中个别股票的分布。采用自上而下的投入策略,相对而言,行业分布较为均匀,而股票的个数也较多。
二.消极投入策略
根据现代投入组合理论,“市场组合”在定价有效率的市场中,给单位危机提给了最高的收益率水平。市场组合在理论上包含了整个市场的股票。构造市场组合时,每个股票在组合中的权重中应该是该股票的总市值/资本总额(marketcapitalization),即在整个资本市场的资本总额中的比例。这种以市场组合作为投入组合的消极投入策略就是指数化投入策略(indexing)。
所谓指数化投入策略就是构筑这样的投入组合,该组合中的股票权重比例完全复制了某一基准市场指数(benchmark),从而能够获得与市场基准指数相同或十分接近的收益。在美国,市场基准指数通常是标准普尔500指数(Standard&Poor500StockIndex,S&P500)或威尔舍5000指数(Wilshire5000),前者是标准普尔企业根据选取的美国500家大型企业的股票价格编制的指数,后者是美国威尔舍企业选取的美国5000家大企业的股票价格编制的指数。在中国市场上,基准指数可以选择上证综合指数、深证成分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100指数、上证180指数、上证50指数等。
复制指数可以选择购买市场上所有的股票,但实际操作中构造指数化组合紧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资本化方式(capitalizationmethod)。经营管理者购买指数中市值最高的股票,并且平均分配指数中的其余股票。例如,如果复制组合选定了200个市值最高的股票,这些股票占指数总资本的85%,其余的15%平均分配给其他股票。
(2)层化方式(stratifiedmethod)。应用这种方式的第一步是对组成指数的股票分类的因素实行解析。最典型的因素是行业因素,其他因素包含危机特征,例如贝塔或资本化水平。这样可以为层化方式提给第二个层次。利用行业因素对指数中的每一个企业实行分类。这表明指数中的企业按行业实行了分层。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应用与基准指数相同的比例使行业分类多样化来降低残余危机。在这种状况下,属于每一层或行业的股票都可以随机选择,或通过资本化排列或最优化等其他方式实行选择。
(3)二次最优法(quadraticoptimizationmethod)。就是使用二次最优化程序产生一套有效的投入组合。有效模型包含区别预期收益率水平下的最小危机变量组合。投入者可以在模型中选择能满足投入者危机偏好的投入组合。
指数化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据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提出的。萨缪尔森注意到,尽管当时很多股票交易者试图战胜市场,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成功做到了这一点。现实中结果是2/3到3/4的共同基金的业绩要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经营管理费和其他费用。这些费用意味着一个基金经理必须达到超出市场指数2个百分点以上的收益水平,才能在扣除开支后与市场持平。指数化策略的优势正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因此几乎完全可以消除经营管理费用并降低基金经营管理成本。指数基金还可以用最小成本买入各种股票,并且大量减少税收。
指数基金的创始人、美国先锋(Vanguard)基金经营管理企业前董事长鲍格尔指出,指数基金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先天的成本优势,平均起来,指数基金比积极经营管理基金的费用每年要低2.1个百分点。西方国家基金市场长期的实证数据也证实了指数化策略的优势。另据美国先锋基金企业的数据显示,从1983年到1997年的15年中,美国的先锋500指数基金(VanguardS&P500indexfund)的表现超过了85%的积极经营管理基金,在经过15年存续下来的268个基金中,只有28个基金(11%)超过了先锋500指数基金的表现。
人们自然要问一个问题:既然积极经营管理不能产生超额收益,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积极经营管理基金的存在,而且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许是那些表现突出的积极经营管理基金的示范效应。20世纪10大顶尖基金经理之一的彼得·林奇在其经营管理富达企业的麦哲伦基金期间,曾长时间战胜了标准普尔500指数②,其他一些基金经理人也有长期战胜市场指数的历史。这些人尽管是极少数,但造成的影响却可能是很强的。另外,积极经营管理的基金作为一个整体在某些时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从总的状况来看,指数化策略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支持。自指数化基金于1971年首次出现以来,已经经历了迅速的增长,增长速度超过美国投入基金行业整体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